历史文化街区房屋的结构类型
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类型丰富,有以居住为主的,有以商业为主的;有历史悠久的,有近代发展起来的;有以传统合院为主的,也有以工业遗产为主的;有保护得完整的,也有濒临消失的。历史街区建筑涉及的结构类型多样,概括起来主要有木结构、砖石结构、混凝土结构、钢结构、土坯结构及混合结构等。
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所面临的房屋安全问题
由于历史街区的价值逐渐被认知,很多城市越来越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。但其中面临的困难也不少,因为不同历史街区在各方面的情况不尽相同,所以存在的问题也千差万别。若将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归结起来,涉及房屋安全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:
(1)原始资料缺失。因街区中所涉及的房屋产权关系复杂,有的属于公产,有的属于私产,加之房屋建造年代或早或晚,普遍缺少房屋的原始图纸资料,或房屋本身就属于自建房,没有原始规划、设计及施工资料。
(2)建筑质量参差不齐。街区建筑多为自建房,房屋未经过专业设计、施工,加之所有者安全意识及投入费用不同,房屋的质量参差不齐,其中有些房屋未设置基础或使用承载能力较差的基础、承重构件材料强度低、承重墙体截面过小、楼屋面承重构件截面偏小(不安全)等。
(3)结构体系不明确或不合理。街区房屋多未经过专业设计,加建改建情况屡见不鲜,存在大量木结构与砌体结构、土坯墙与砖石墙、钢柱与砌体墙混合承重,房屋受力体系不明确,构件搭接不规范的情况。
(4)私搭乱建严重。造成历史文化街区私搭乱建的原因很多,其中主要为由原一家独有的私房变成了多家共有的公房、人口密度大、基础设施落后等,在街区院落私自搭建厨房、卫生间、储藏室等,或在既有房屋接建或做夹层、开墙打洞等现象,严重影响房屋的安全。
(5)房屋抗震性能较低。因街区房屋建造时间较早,多数未采取有效抗震措施,抗震性能较低,主要表现为结构体系或构件布置不合理、房屋未设置圈梁构造柱、横墙间距较大、木梁(屋架)支撑长度不足、支撑系统较弱、房屋局部尺寸不满足、材料强度较低或地震承载力不足等。
(6)房屋保存现状较差。街区老房屋保存现状较差,主要为材料破损风化、木构件腐朽开裂、屋面漏水、抹灰层开裂脱落、房屋变形或不均匀沉降等,影响房屋的耐久性及安全使用。